醫療器械身份證時代,新機遇來了
耗材管控,全程可追溯
2020年12月31日,醫療器械唯一標識系統試點結束。新年第一天,醫療器械唯一編碼工作正式開始全面落地,“一械一碼一身份”時代到來,每一個器械產品都將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身份證”。
據企業介紹,“身份證”類似于商品的條碼,它由企業基本信息和企業生產的動態信息兩部分構成,該碼可以實現全流程的管理,最終可以關聯到醫院的電子病歷。
國家藥監局指出,第一批實施唯一標識的醫療器械注冊人于2021年1月1日起,嚴格按照《醫療器械唯一標識系統規則》等有關要求開展產品賦碼、數據上傳和維護等工作,并對數據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負責,意味著此后每個醫療器械都可以被追溯。
專注于醫院耗材管理的國醫科技創始人、董事長丁貞虎表示,如果結合RFID智能柜等智能硬件,在院內持續使用SPD運營模式的條碼管理,院內物資可以實現從生產、采購、配送到入院使用、結算的全程可追溯管理。這不論是對于供應商還是醫院來說,都是一個利好消息。
SPD模式下的醫療器械編碼溯源管理
此前,在醫院物資管理中,普遍存在規模大,種類多,代次多,來源雜的現狀,且一旦記錄材料丟失或是損壞,就無法對器械物資進行統籌管理和追溯。
而傳統的耗材管理模式如托管和純軟件管理,對于醫院來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管理難題,但也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且跑冒滴漏等現象會讓醫院造成損失,與供應商過度密切等也容易滋生風險。
因此多年來,國家在醫用耗材管控領域不斷加碼,采購環節的帶量采購、流通環節的兩票制、收費環節的零加成、院內管理環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使用環節的使用評價,以及監督環節的統一編碼等,都在為塑造一個公開透明可追溯的環境添磚加瓦。
在具體產品方面,中國科大附一院、浙大一院等國內近百家三甲醫院都在采用的SPD智慧物流模式,已經占據了大部分市場,相匹配的智能硬件設備也越來越被更多醫院所接受。
據董事長丁貞虎介紹,這種模式既滿足了醫生需要及時、便捷的得到符合手術要求高值耗材的需求,又滿足了醫院對醫用高值耗材溯源管理的要求,可以實現醫院耗材閉環式管理。
有醫院,一年節省成本2000余萬
資料顯示,國醫科技是國內首創并實踐純第三方管理服務型SPD的公司。
2013年,當時就職于國藥控股的丁貞虎在赴日交流中,發現了可在院內推動醫用耗材和藥品精細化管理的SPD模式后,便下定決心將其引進國內,創立符合國內環境的服務管理型SPD模式。
回國后,丁貞虎帶領研發人員進駐醫院開始研發,最終摸索出了可以適應我國國家政策與醫院物資管理實際情況的管理服務型SPD模式,專注于院內耗材管理的國醫科技也隨之成立。
據介紹,該模式的特點是第三方專業機構系統、設備與專業服務人員深入醫院進行物資管理服務,但同時管理權、經營權與收益仍然歸屬醫院。
由于第三方機構服務于醫院也服務于供應商,但不存在業務經營行為,能在實現“路徑清、數據清、賬目清”的同時最大限度解放醫護回歸臨床,讓整個過程更加透明,降低了醫院的管理壓力和風險。
丁貞虎介紹,“中科大附一院為例,在醫院業務量增加的背景下,相比上線SPD模式同時間段,全院區一年僅低值耗材節約1400多萬元,醫院人力成本每年節約五百多萬元。
高值耗材院內管控產品,正在開拓市場
特別是在針對高值耗材管理方面,國醫科技布局RFID智能柜、智能墻等智能硬件,可以幫助醫院實現一種無人值守并且全程可追溯。
作為一個智慧物資管理助手,國醫科技的智能柜應用物聯網+RFID技術,有機結合智能識別、智能存取、自動控制、自動補貨等技術,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對柜體內存放的各類耗材或特殊藥品進行智能化管理,對內實施全程管控,對外實行醫療物資溯源,實現醫用物資無人值守管理、安全管理、智能化管理,在醫院節約時間成本上效果明顯。
以中科大附一院和浙大一院為例,在啟動結合智能硬件的醫用耗材SPD智慧物流服務模式建設后,數據顯示,中科大附一院可節省醫學工程處5名下送人員,84個臨床科室每天可節約168h;在浙一之江院區,在人員數量維持不變的情況下,術間材料請領響應時間約提高10分鐘/次,庫管人員工作時長約降低2小時/天,術前材料準備時間約縮短1.5小時/天。